|
西南科技大学官媒报道——竹文坤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19级本科生全体保研创新工作室实力强 竹文坤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9月,由竹文坤教授领衔,现有何嵘研究员、张勇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核心成员3名,另有陈涛、孙囡、李瑞等优秀骨干教师5名。其中,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工作室本着“博文约礼,格物致知”的精神,努力打造科教一体化发展的高水平特色科研团队,连续两次入选了西南科大“龙山人才计划ESI创新团队”,获批“四川省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团队成立伊始,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竹文坤教授就结合国家能源与环境安全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发展复杂环境中铀的选择性高效分离技术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作室成员有计划地针对有机物共存、多离子共存、强配位氟离子共存等不同环境影响因素下铀的选择性分离难题,开展了铀酰的选择性分离技术研究。本着“教产研用”的理念,工作室一路披荆斩棘、不断突破创新。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多种铀酰的吸附、光/电催化分离材料,设计搭建了微波-Fenton-光催化耦合、电化学海水提铀等多个装置,并在10余家涉核单位开展了核燃料生产含铀废水等净化处理应用示范。期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为铀酰的分离提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竹文坤教授介绍,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中国科技城“绵阳”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坚持以“两院三厂”的实际人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项目为抓手,通过“第二课堂”、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学生创新基金、科技竞赛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培养新形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不断强化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室采用老中青“传帮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截止2021年7月,工作室共培养优秀本科生65名,其中有李明馨、葛慧琳、邹庚等20人成功保研或考研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大、哈工大和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张建、陈露雨等前往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等核单位就业;共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余项。 以身作则,敬业奉献 “是竹老师对待科研苦心钻研、执着求索的精神感染了我。”核工专业学习委员臧梦璇说:“竹老师以身作则,坚持每周六例会制度,和我们一起分析讨论文献,总结思路,及时解决我们在科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步步增强我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自信。同时,竹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多思考,提高我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布置小组作业、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我们的协作能力、竞争精神及诚实守信的美德。除此之外,工作室的老师们通常会根据我们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结合我们自身优势,选择我们合适的研究方向,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发挥个人的优势,获得能力的提升”。 竹文坤教授介绍说:“我们通过科研院校、校企合作,面向工程应用需求,以课题为牵引,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近五年,我们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中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科研院,以及中核814厂、中核821厂、中广核、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力争为他们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例如,廉杰同学从本科就加入到我工作室学习,并成功考取我校研究生继续深造。研究生阶段,廉杰同学被送往中核814厂联合培养,开展核素的富集分离方面的课题研究,因表现优异毕业后顺利进入该单位工作。” 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何嵘研究员介绍说,“我们始终要求工作室的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当然,除了学习成绩,我们一直也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专题活动,弘扬邓稼先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荣誉使命感。” 学生团队 受到创新工作室良好氛围的熏陶,2019级6位同学志存高远,勤于学习,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作为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工作室博二学生周莉介绍道:“2019级的6位同学是大二加入到我们工作室的,自加入工作室以来,只要不上课他们就主动到实验室学习,研读研究方向相关文献或者做实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并且为了自己的目标刻苦努力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地是,龚长耀同学为了提升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主动提高英语水平,他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到实验室外的阳台上学习英语,最终顺利通过了雅思考试。” 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帮互助是创新工作室学生全体保研成功的秘诀。他们秉持“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的团队态度,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的共同目标,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龚长耀同学回忆,针对有机物共存环境下有机物占据对铀配位位点,降低铀提取效率的难点和痛点,他们曾“夜聊”到凌晨3点,在探讨的过程中深入了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和老师沟通,提出了原位界面键连生物炭-半导体肖特基结的生物富集构筑策略,实现了空间异位的有机物氧化及铀酰配位还原分离,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赛场上,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获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活动二等奖。 工作室优秀的榜样,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指明灯”。据黄鹏玲介绍,她选择通过保研这条路去往清华大学,是受到李明馨师姐的影响,李明馨师姐是她学习的榜样。李明馨是工作室2018级毕业生,并保研到清华大学深造。在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中,李明馨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勤学善思,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以掌握领域内最新进展;在遇到困难时,她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和总结;在试验成功时,她从不自吹自擂,始终保持求知之心,传承并保持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正是李明馨埋头苦干、潜心专研的科研态度和去掉浮躁、淡斑名利的工作精神,激励着黄鹏玲努力学习知识,认真对待科研,并一步步踏上了保研清华大学的成功之路。 长江后浪推前浪,工作室涌出新力量。2020级付登江同学自加入创新工作室以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中来。经过600多天的努力拼搏,学业成绩稳居专业第一,并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创新工作室的学习经历,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 展望 创新工作室将以锲而不舍、激情盎然的精神,继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创新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适应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力争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前沿科学领域输出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0XhwxYLBjFeYlbDT-s39A |